“2024年,长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89亿元,是2020年的1.8倍,净增1228亿元。‘十四五’前四年平均增长7.8%,位居全市第一;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8.8%。”在今天(23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长宁区亮出一组经济数据。
承传统之基,赢战略主动。记者了解到,“十四五”以来长宁立足数字经济、航空服务等发展基础,抢先布局产业互联网、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持续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推动科创回归都市、城市更新方面亮点频出。
长宁区委书记张伟表示,“十五五”时期是长宁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我们将坚定向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阔步迈进,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长宁新的更大贡献。”
固本与抢抓:数字经济成为产业标识
“十四五”前四年,长宁区经济总量跨步跃升。
张伟用实现“十、百、千、万”的亿量级突破进行归结:“十亿”指收入增量,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实现超50亿元增量,年均增量超10亿元。“百亿”指楼宇产出——税收“百亿楼”金虹桥国际中心,刷新全市商务楼宇“亩产”成绩。74幢重点商务楼宇税收贡献净增近200亿元。“千亿”指产业规模,长宁已形成软件信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租赁商务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牵引作用更加突出。其中,软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位居全市第一。“万亿”源于区域的“数字”特色,全区电商平台交易总额达1.62万亿元,年均增长17.7%,占全市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成为长宁最鲜明的产业标识。张伟介绍,全区集聚数字经济企业7000多家,税收贡献近六成。其中“十四五”前四年,核心产业软信服务业对全区GDP增量贡献率达47.7%。去年,软信服务业营收达2648亿元,规模和增速均保持全市前列。
“从在线新经济、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到消费互联网,我们不断挖掘数字经济新的增长极,培育了以携程、拼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龙头、链主企业,并拓展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同时,我们以数据赋能新质生产力,支持区域内产业互联网企业赋能更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虹桥智谷’数字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市场提供算力、网络等一站式数字服务解决方案,为初创企业团队提供最长6个月的免费算力服务资源。通过要素集聚、企业跃迁和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全线升级、全链进化。”
不仅如此中国星配资,数字已延伸至长宁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城区治理。比如,生活在长宁的居民;吃早饭可以去数字化智能AI早餐点;买蔬菜,走几步就到家门口的智慧菜场。又比如,长宁区推进39个惠企利民政策服务“免申即享”,强化好办、快办等网办功能。
“多措并举推动科技与生活双向奔赴、‘数字化’与‘烟火气’共融共生。”张伟表示,面向“十五五”中国星配资,长宁将继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未来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为全市数字化转型不断探索新路。
固本培元,谋势而动。
长宁区抢抓大虹桥战略机遇、改革攻坚破局立新——东虹桥片区税收年均增长13.6%,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比重超40%。企业出海总部集聚区建设日趋成熟,同时,长宁区着力打造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实体平台。“十四五”以来,区域累计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2家,各类总部和研发中心累计达153家。因地制宜,区域推出营商环境“八张特色牌”优化营商环境。长宁区获评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颁发全国首张外商独资购物中心业态综合许可证;建成了全国首个健身、教培行业“公证提存”预付资金监管平台。
科技与产业:900家创新型企业集聚“上海硅巷”
“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在长宁区,“硅巷”模式正让美好愿景转化为生动实践。
“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目前已集聚近900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出黑湖科技、西井科技等一批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上海硅巷”与中科院微系统所、硅酸盐所合作成立数字硅巷(上海)孵化器,加大集成电路应用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等全链条科技服务布局,服务科技成果率先转化。
发布会上,长宁区科委相关负责人道出“硅巷模式”的实施路径——深度融合城市更新与科技创新。如采用“镶嵌式”更新,对存量载体进行改造,推出新微智谷、新象限等系列新空间。在200多家咖啡、茶饮的最浓咖啡指数带动下,硅巷的载体招商已形成产业和科创并重的良好局面。又如打造应用“试验场”——布局无人零售、AI食堂、政务智能体等多个应用场景,打造数据价值释放、应用场景落地先行区,将“上海硅巷”作为“开放实验室”,鼓励和欢迎企业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带到长宁,落地应用。
“生产空间就是要盘活低效用地,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区建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硅巷地区我们提出了全要素更新理念。通过城市更新不断盘活存量载体,释放科技创新空间,促进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科创企业、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良性互动。
放眼长宁,全域“创新圈”被充分激活。“宁创”科技金融服务站日趋完善,区属国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已参投上海科创三期基金,焕新升级的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累计服务海内外人才14万余人次。
更新与生活:城区有“面子”更有“里子”
生产、生活、生态——这是长宁区城市更新遵循的思路。
长宁区区长刘平表示,“十四五”以来,长宁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下“绣花功夫”精心雕琢居住、公共和生态“三个环境”,让城区有颜值更有内涵、有“面子”更有“里子”。
早在“十二五”末,长宁便在全市率先完成二级以下成片旧里改造,“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非成套房屋改造,“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小梁薄板房屋、新式里弄房屋分类施策改造,叠加每年滚动推进100万平方米精品小区建设,多措并举推动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11.2公里苏州河长宁段滨河步道贯通后,华政段滨河空间“一带十点”、中山公园市民园艺中心、梧桐广场等一批特色空间亮相。全区新增公共绿地和立体绿化20余万平方米,新建口袋公园14座,全区绿化覆盖率34.2%,人均公园绿地7.6平方米,居中心城区首位。
记者从发布会获悉,长宁区36个河道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充电桩示范小区建设数量居全市第一;2021年至2024年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6%,居全市首位,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控制目标。
好空间提升了居民体感。
长宁区作为上海唯一的区,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刘平表示,“十四五”期间,长宁区锚定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目标,编织“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比如宜业,长宁区优化社区就业创业生态,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一批社区就业服务站点遍布全区,完成率居全市第一。又如宜游,长宁是Citywalk的“宝藏地”,打造有“艺术愚园”“静雅武夷”“人文新华”“漫步番禺”等一批特色街区。新华历史风貌街区、愚园路风貌街区、上生·新所等每年吸引200多万游客打卡,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地标。
刘平表示,面向“十五五”,长宁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方位推动“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内涵式提升,努力建设与国际精品城区相适应的社区生活新样板。
锦盈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