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路,老弄堂深处普通小院子,却有特别的身份,是啥?南京西路,恒隆广场,“BURBERRY”和“PRADA”们,有一位特别的邻居,是谁?黄浦江、苏州河世界级滨水区,要有秩序、有温度、有活力,谁来助力?共同的答案是——基层立法联系点。今天上午,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深入学习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讨会。“十四五”以来,上海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响亮的品牌,一个个“不简单”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如何以别样的眼力、脑力、脚力和凝聚力,让立法过程成为普法过程,成为世界观察中国、观察上海的窗口?
眼力“开门立法”察民情接地气昨天下午,西藏南路288号,邦信阳律师事务所迎来一件大事——正式成为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基层立法参与信息采集点。在上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究竟能开在哪里,究竟如何运行?眼力,很重要。上海有6300多平方公里,近2500万常住人口,城区、郊区,每个区域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各类企业、各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数量庞大,各具特色。因此,在一个地域狭小的超大型城市,立法联系点更要“走基层”,“开门立法”把门开得更大一些,把触角伸得更深一些,把信息员队伍建得更强一些。比如,新开张的“邦信阳”,就是基层立法联系点网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分子。作为党的诞生地所在街道,淮海中路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区级联系点之一,已形成“1+5+5”立法信息采集网——“1”,即街道本身的基层立法联系点;“5”,在街道辖区5处商圈楼宇设立立法信息采集点;“5”,在衡复风貌保护、二级旧里、高档商品房、售后公房等不同类型的住宅小区,设立5处居民社区立法信息采集点。“邦信阳”,就属于商圈楼宇立法信息采集点。“开门立法”,一个个“点”上的民意信息,源源不断汇集到地方立法机构。立法前、立法中、立法后,基层立法联系点要全过程参与,成为民意、民情、信息交汇的枢纽,立法的过程由此变成普法的过程。2020年到2024年,全市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对106件法规提出28056条意见,其中3594条意见被采纳。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业务发展若干规定》《上海市发展规划条例》《上海市粮食安全保障条例》等10部法规草案征求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共收到立法建议6387条,采纳334条。2016年,首批10家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启动运行,目前已增至36个,覆盖上海16个区。在上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眼力怎么样?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就是“开门立法”最鲜明的特征。脑力覆盖“全人群”真知灼见在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高质量建议,被立法采纳的,都是专业大咖吗?不妨看看这三个“点”。61岁的徐洪祥,新上海人,职业是社区废品回收,工作地和居住地都在南京东路街道江阴路顺天村。他平生第一次参加立法听证,是因为《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立法听证会开进了顺天村基层立法联系点。作为顺天村的长租户,老徐非常了解租赁市场。于是,居委会就请他做听证陈述人。听证会规模很小,立法机构来的听证人、居委干部、居民,围坐下来,不过十来个人。老徐的听证发言,被一一记录下来。几个月后,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46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老徐的立法建议都有回应。从2001年上海率先在全国举行首次立法听证会开始,上海立法听证的形式发生了不少变化。小型化、多样化、高频次、进社区、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已是常态。开进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立法听证,不再是正襟危坐,七八个居民,坐下来聊聊,立法者听听,真知灼见、思想火花,没准就迸发了。最起码,最鲜活的社情民意,能听到。不同于顺天村,作为社会团体,拥有数百家会员单位,覆盖建筑业整个产业链,在建筑领域颇具代表性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也是申城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这个很“专业”的立法联系点为自己提出的目标是——反映社情民意,既是“直通车”,也是“复印机”,关键在于对立法意见建议的民意汇集要真实及时、专业权威,不说外行话。这个协会设立了10个专业委员会,还有院士领衔的专家委员会,想不专业,都难。此外,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上海市律师协会也都设立了非常专业的立法联系点。“十四五”以来,未成年人的积极参与也是上海地方立法的鲜明特色。《上海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推动儿童参与公共事务,丰富儿童参与渠道与方式,用好人民建议征集、基层立法联系点、红领巾理事会等平台,扩大儿童参与的覆盖面和代表性。2023年11月,老西门街道“蓬莱小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成立,同时也是基层立法参与联系点。从此,“蓬莱小镇”有了议事厅,蓬莱路第二小学的孩子们集体民主讨论协商决策“小镇大事”,从小培养公民法治素养。如今在申城,基层立法联系点已覆盖全人群,无论年龄、身份、行业,各擅其长,“脑力”够强大,无疑有助于提升立法意见建议的征询质量。更重要的是,Z世代的新生力量学习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实践中成为未来栋梁。脚力推动依法善治惠民生黄浦江、苏州河,上海的母亲河。“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对于上海市民是漫步徜徉的水岸公园,也是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要有秩序、有温度、有活力。2021年,《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草案)》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正是:江边河畔能否遛狗?一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让立法平衡争议,规范社会生活?黄浦区城管执法局,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一年365天,城管天天要跟市民打交道,流动的“城管蓝”是执法者更是普法者,走出基层立法联系点,广泛收集市民的建议和意见,扩大基层有序参与立法的覆盖面,再拿出立法联系点的立法观点——首先,不少市民希望带着心爱的小狗到风景如画的滨江散步,简单禁止会让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其次,《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已对养犬行为作出明确、具体、全面的规范,比如大型犬应当戴好嘴套,遛狗要牵好狗绳,清洁好狗狗粪便;再次,滨水空间遛狗,只要规定特定的区域和时间段,就可以平衡不同群体的诉求,让法律的可操作性更强。最终,这些建议被地方立法采纳。“一江一河”,畅通无阻,惬意生活,一个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用“脚力”促善治、惠民生。2021年夏,随着普陀区中远两湾城小区断点问题解决,长达42公里的苏州河中心城区河岸线宣告全线贯通。苏州河打通断点的背后,是宜川路街道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立法参与信息采集点的努力付出,挨家挨户记录问题,专人专事反复沟通……终于,2020年最后一天,沿河权属用地开放共享投票获得通过。伴随《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实施,不但依法保障沿岸贯通,也持续推进老旧住宅加装电梯、非成套住宅改造、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市容环境整治等“老小旧远”问题,切实推动解决“急难愁盼”——基层立法联系点,不只是立法信息采集,也是推动依法善治的大平台。凝聚力见证法治中国法治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全国首家涉外居民区,居住着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户3.2万位中外居民,人称“小小联合国”。在这个国际社区,可以看见怎样的法治中国、法治上海?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批复虹桥街道为基层立法联系点。此后,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成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个立法联系点的参与者,有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士,也有普通居民。老外也是活跃分子,七嘴八舌提建议。外籍居民王煊熔热心公益,为慈善法提了不少真知灼见;丹麦人李曦萌在中国创业30年,特别关注公司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也曾备受关注,老外们特别想知道“开放的中国”如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向世界作出承诺。在立法联系点,立法普法,消弭分歧促成共识,汇聚起凝聚力。在这里,人们看见法治中国、法治上海的开放、创新与包容。不同于“小小联合国”居民区,市中心呈现着世界级中央活动区的繁荣与繁华。在南京西路商圈,恒隆广场云集世界100多个知名奢侈品牌,汇集众多外资、港澳台企业,2021年更是成为全市首幢年税收百亿楼。百亿楼里,也有基层立法参与信息采集点。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就《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静安区人大常委会以恒隆广场为平台,在楼宇经济密度最高区域近距离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推动立法征询从“单向收集”向“双向互动”深化,从“程序参与”向“实质赋能”升级,从“立良法”向“促善治”延伸。在新天地,全国首家国际商事巡回审判站落地“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同时成立新天地国际商事巡回审判站立法参与信息采集点,回应企业发展需求优化营商环境,让法治文明融入可见、可感、可参与的日常,凝聚起持续创造繁荣与繁华的磅礴力量——基层立法联系点,因此成为世界观察上海、观察中国的大平台,也为广大市民和外国友人生动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打开了一扇窗!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刘歆摄影创惠优配
锦盈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